世俱杯唯一中国球员周通赛后换衣遭拒引热议
周通没放弃。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向凯恩,英格兰前锋刚结束热身,正弯腰系鞋带。他重复了递球的动作,凯恩低头看了看,同样摇头,指了指场边的工作人员,示意“按规定来”。这时候,穆勒又折返回来,双手比划着解释,表情里带着点无奈。
后来周通在社交平台发了段视频,镜头里他举着自己的训练服,配文:“你听见我们说啥了?”评论区炸开了锅,有人说“球衣交换有潜规则”,有人猜“号码不吉利”,还有人酸“还是实力不够”。其实稍微懂球的人都明白,这事儿真不复杂。
职业球员的球衣从来不是普通衣物。每件训练服背后都印着赞助商logo,平时训练穿的都是定制款,数量有限。更重要的是,球员们会把球衣留给“重要的人”——可能是偶像,可能是老队友,也可能是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对手。就像普通人不会随便送限量款球鞋,球星也得挑。
穆勒今年快40了,这是他在拜仁的最后一个赛季。赛前发布会他说:“想给球迷留点特别的回忆。”赛后他特意追上周通解释,大概也是怕年轻人多想。这种“拒绝但温柔”的态度,倒像极了他踢球时的风格——严谨里带着人情味。
说到球衣交换,想起去年奥运会乒乓球赛场。马龙刚走下赛场,几个外国选手围上来要签名,有个小球员甚至红着脸问能不能换球拍。马龙笑着递了自己的备用拍,还说:“好好练,以后你也能有很多人找你换。”这场景和周通的遭遇一对比,多少有点扎心。
不是说乒乓球有多高级,而是马龙代表了“世界冠军”的分量。当他递出球拍,对方接过来的是一份荣耀;而周通现在的身份,更像颗刚冒头的种子,还没到结果的时候。
有人可能会说:“奥克兰城是半职业队,周通踢得再差也该被尊重。”可足球世界的尊重,从来都和实力挂钩。拜仁能10-0横扫,靠的是11个人无缝衔接的配合,是从小到大几千场比赛积累的默契,是每年几亿欧元投入堆出来的青训体系。周通的15分钟,已经是目前中国球员能触到的最高平台。
但换个角度看,这15分钟又意义非凡。周通赛后发的那条“让世界看到中国球员的韧性”,被翻译成了十几种语言转发。奥克兰城的球员听说他是唯一的中国球员,专门过来和他合影,说“你踢得很拼”。足球最美好的地方就在这儿——不管多大的差距,热爱总能找到共鸣。
我们总爱说“中国足球需要进步”,可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。从当年的“恐韩症”到现在能进世俱杯,从球员留洋寥寥无几到现在有周通这样的例子,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。就像周通说的:“能站在这里,我已经赢了。”
或许有一天,当中国球员再次站在世俱杯的舞台上,递出的球衣不再被拒绝,而是被热烈接过;当外国球员主动找中国球员交换球衣,不是因为好奇,而是因为尊重。到那时,我们再回头看这场比赛,会更明白:所谓“中国足球的崛起”,不过是无数个周通这样的年轻人,一步一步走出来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